康德之世界认识
澪終葉 10天前 · IP已记录 1590

前言:如有错误,还请指出

 

 

 

在康德看来,理性的三个源泉是 感性、知性和理性。 (我不知道为什么或这是体系的前提,没有为什么,类似于公理) 这里我们暂且讨论前两个,因为第三个(理性)所是关于超验的知识,上帝,自由意志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,与我们想要说的对世界的认识没有太大关系

 

 

 

感性: 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得表象的能力(感受性),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能力,由此我们被动的接受到对象对于我们的刺激而形成的表象。 在我们感知到某个东西的时候,事实上是一个对象刺激了我们,而通过感性,我们被动的感知到了某样东西

 

那么详细地,这个过程是怎样的? 这个对象是什么? 这个对象与我们所感知到的表象相同吗?又有什么关系?

 

 

 

感性要么与 外在于自身 的对象有关(能够察觉外在于自身的事物),要么与 自己的内心 相关(能够察觉在我们自身内部发生的变化),康德将 能够察觉外在于自身的事物的能力称作外感官,能够知觉到在我们自身内部发生的状况或变化的能力称作内感官

 

那么,从感性那里,产生出来的认识怎样的? 这里,从感性所产出的已经比单纯的感官印象包含着更多的东西——叫作直观, 想象一下 外部直观, (外在于自身的,从感性中产出的认识) 我们除了把外在对象表象为在空间里面之外,别无它法,你无法想象一个世界,存在着的物体,却没有空间, 因此 空间是我们的外部直观的必然的和普遍的形式, 时间之与 内直观 的关系与此 类似, 我们的精神的独立行为,内心的变化,都延绵不绝(有先后并且连续的),因此 時间是我们的内部直观的必然的和普遍的形式 

 

 

 

在这之前的“那个对象”,自身不依赖于空间和时间,就其自身而言是非空间的和非感性的。 康德将其称为 物自体自在之物

 

 

 

物自体 “这个被设定在一切空间之外和一切绵延性及时间之外的东西,就它摆脱了一切空间而言,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,而就它摆脱了一切时间而言,是一个永恒的东西”——《近代哲学史》

 

 

 

 


5 条回复